Banner

德国姑娘探乡愁

时间: 2024-08-05 23:44:44 |   作者: 仿皮纸

产品详情

  “乡愁是啥意思呢?就是你离开了这一个地区会想念这一个地区。”习的阐释,真挚又贴切。

  保护北京胡同、修复福州三坊七巷、唤醒黔北农村的“乡愁”……多年来,习身体力行,推动城市和乡村留住地方的特色与个性,让高速前进的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留下承载历史和记忆的“根”与“魂”。

  沿着走过的足迹,人民网融媒体团队探访了北京草厂四条胡同、福州三坊七巷、贵州遵义花茂村。“让城市留住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”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已徐徐展开。

  2018年10月24日下午,习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。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

  晨雨过后,四合院里的石板地面微湿。天井中,一棵老椿树向天空伸展着茂盛的枝叶。

  草厂社区位于东南角。这里的院落保留着明清以来的格局:南北走向胡同,东西开门四合院,带有浓郁的北京民居风情。

  2019年2月1日,习在这里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,说出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让城市留住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”习强调,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、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,既要改善人居环境,又要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,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。

  走进今天的草厂四条胡同,青砖黑瓦、木槛朱门,在故都的蓝天下,整齐又古朴,惬意又便利。

  在朱茂锦家,习曾和大家一起包饺子、炸饹馇、聊家常。厨房改造承担多少钱?用电成本怎么样?这都是习关心的线日上午,习在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,同朱茂锦一家人包饺子、聊家常。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

  朱茂锦说,这些年胡同变化太大了。社区在街巷改造基础上,又进行了精细化提升。花岗岩铺地,道路平整了;架空线入地,天空敞亮了;种花草、修路灯,胡同靓丽了。从朱茂锦家出门,悠惠万家超市、主食厨房、四联理发店,都在步行几百米内。“过日子买肉买菜买粮,吃的穿的用的,齐全!”

  2019年2月1日上午,习在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“小院议事厅”同正在议事的居民亲切交谈。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

  2019年春节前夕,习走进就在朱茂锦家旁边的小院议事厅。他对大家说:“北京的传统文化特色在哪里?就是胡同。如果北京的胡同都消失了,都变成高楼大厦了,还怎么记得住乡愁?我们搞现代化建设,既要把这个文化渊源保留下来,又要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,要把二者结合好。”

  从林觉民故居出发,拐进热闹的南后街,就走入了发轫于晋朝、鼎盛于明清的三坊七巷。历经千年,“鱼骨状”街巷格局基本保存完整。林则徐、严复、沈葆桢、林觉民、冰心等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,曾从这片小巷里走出。

  然而这块“里坊制度活化石”曾经面临毁弃的命运。因年久失修,三坊七巷曾破败不堪、污水横流、蚊蝇乱飞。上世纪80年代,城市开发的热潮下,这里一度要改建成商品房。

  紧要关头,正是在坊巷北隅的林觉民故居,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召开了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。习说:“评价一个制度、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,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、文化的态度。要在我们的手里,把全市的文物保护、修复、利用搞好,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,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,传给后代。”

  走进今天的三坊七巷,古厝连绵,马鞍墙的翘角伸出宅外,给窄细的小巷平添一抹风姿和活力。白墙黛瓦,水榭飞檐,无不浸润着闽都独特的文化气息。南后街上,永和鱼丸、同利肉燕、聚春园等老字号热闹开张。拐入一条条小巷,林则徐、严复、林觉民等文人志士的老宅相去不远。走在青石板上,人们似乎能感受到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“为天下人谋永福”“开眼看世界”的情怀和气息。

  2021年3月24日下午,正在福州考察的习又一次走进三坊七巷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。“保护好传统街区,保护好古建筑,保护好文物,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。对待古建筑、老宅子、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、尊崇之心。”他再次强调。

  2021年3月24日下午,习在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步行察看南后街。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

  迄今,三坊七巷保护修复项目累计投入约50亿元,修复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。三坊七巷的修复遵循“修旧如旧,保持总体坊巷格局、风格、风貌不变”的原则和“镶牙式”、“渐进式、微循环、小规模、不间断”的步骤,对这片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进行精雕细琢的保护与还原,让传统街巷的形与神同现代城市生活水融。

  对于在这里出生、长大的陈永健来说,这片隐没于闹市的坊巷,不仅传承着八闽文脉和民俗,更烙印着滋养心灵的记忆。“这里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都饱含着我无尽的乡愁。我会告诉游客我爬过哪棵树,在这里跟小朋友玩过什么游戏。”带着游客穿梭于三坊七巷之中,每当走过这些承载童年记忆的地方,陈永健都有一种“返老还童”的感觉,“如果到处都是高楼大厦,那我的记忆就没有载体了。”

  2015年6月16日下午,习在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查看村民的藤编工艺。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

  一句话,盘活了花茂的“乡愁”旅游,也唤醒了张胜迪心中真切的乡情。在外打拼多年的她,通过“凤还巢”计划回到了花茂。

  取材、蒸煮、漂洗、打浆、揭纸等70多道工序,历时49天,这是古法造纸严格的流程。在此基础上,张胜迪赋予了构皮纸新的生机:山村采集的百日菊、格桑花、各种草叶,粘贴在造纸的帘子上,做成有花茂山水、人文、民居风情的纸浆压花画;再用这些纸画制成团扇、书签、画框等文创产品,广受游客欢迎。

  从“花茂人家”出来,几步路就来到了“红色之家”农家乐。在“红色之家”的院子里,习说,“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,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。如果乡亲们笑,这就是好政策,要坚持;如果有人哭,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。”

  2015年6月16日下午,习在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同村民座谈。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

  曾经的花茂村,是灌溉难、就业难、运输难的“荒茅田”。4000多村民中有2000多人出外打工。如今的花茂村,有乡村旅馆7家、特色农家乐13家,打造陶艺一条街、湿地驿站、乡愁小道,养殖合作社、种植合作社。2021年,花茂村接待游客88万余人次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64 元。

  曾经的罗吉燕是一名城市工厂流水线上的女工。两年前,随着花茂乡村旅游的振兴,罗吉燕来到张胜迪的造纸工坊。在这里,她一边努力学习古法造纸,一边涉猎美术、诗文,逐步的提升自己的手艺和文化水平。多年不见的儿时伙伴说,罗吉燕变了,有气质了,认不出来了。罗吉燕则说,她很珍惜在家门口学习、赚钱同时又能照顾孩子的机会。最重要的,她在这确定了“传承古法造纸技艺”这个志向。她把它当成一份事业、一个目标。在故乡的田园里,这个目标给了她在他乡多年未曾获得的安全感。

  促进乡村振兴,这也正是张胜迪当年回乡创业的目标之一。时针拨回2015年,受到一句“乡愁”感染的张胜迪,持续关注着习在黔考察情况。习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,要关心留守儿童、留守老年人。当时已经在酿酒行业小有成就的张胜迪产生了共鸣,她想,家乡值得做的事情更多。